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吕进诗学讲坛”第4期《AI之眼:汉语诗歌的涅槃与重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4-27 23:33:08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2021年4月25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毅教授应邀做客中国新诗研究所,举办题为《AI之眼:汉语诗歌的涅槃与重生》的诗学讲座,探讨AI(人工智能)时代古典诗歌涅槃与汉语新诗重生的关系问题。本次讲座由新诗所所长向天渊教授主持,部分教师、全体硕博研究生以及文学院、地科院、重庆新诗学会的多名诗歌爱好者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之前,向天渊教授简要介绍了王毅教授在西南师大中文系、新诗所十多年的求学及工作经历,特别强调他应该是新诗所校友中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此次讲学可谓是王毅老师的“回家之旅”。接下来,向天渊所长为王毅老师颁发客座教授聘书,期待王毅教授常回家看看。
     王毅教授的讲座以概述内容、呈现结论开始,随后从“AI与汉语诗歌”问题的提出、古典诗歌与新诗在AI时代的不同命运、诗歌写作的价值与技艺等几个方面展开具体阐释。
     王毅教授认为AI写作使汉语诗歌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势,从来没有一次挑战来得如此根本和紧迫。随后他请同学们分辨AI与人类在诗歌写作上的异同,认为古典诗歌写作在AI时代会走向衰亡,而新诗的命运则有所不同。王毅教授结合宋代李禺的《两相思》以及图像诗《战争交响曲》等文本讨论“AI写作是否具备诗意”的问题,指出“诗意”中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而“诗”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通过辨析,王毅教授认为,新诗的准确称谓就是“自由体新诗”或“自由诗”,在尚未定型之前,各种格律体新诗只能算是宽泛意义上的自由体新诗。
     王毅教授认为,尽管古典诗歌正在逐渐走向衰亡,但因为种种原因,现阶段的古体诗创作并不会彻底消失。虽然AI写作旧体诗容易达成形式上的诗意,但在面对自由体新诗这种“无形式”的形式时,拥有强大计算和模仿能力的AI,也会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它不具备人的天赋权利:自由与创造。因此,王毅教授认为,汉语诗歌在处理新旧问题时,应该追求的是新变后的继承,而非继承中寻求新变。
     讲座接近尾声时,王毅教授以新批评的细读法赏析了当代诗作《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从苹果与乡下少女之间的相似性入手,分析诗歌文本明义与暗义的关联性问题。由“被看”的苹果延伸至所有的进城者以及生活中的被挑选者,最终揭示诗歌文本所包含的城乡冲突以及对灵肉关系的理性反思。王毅教授借此说明,虽然当下AI写作已经非常接近人类写作,但AI仍无法感知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各种疼痛,也就写不出真正直击心灵的诗歌作品。我们探讨AI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的“自由”写作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诗歌的价值与技艺也在于其自由的精神与表达。
     王毅教授的讲座持续两个半小时,引发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和积极回应。向天渊教授在总结时评价说,这场讲座既有前沿性、思辨性,也有很强的趣味性,话题很新颖,但却关涉语言的诗性源自何处、诗歌的文体有何特征、汉语诗歌如何传承与创新等根本性问题,既有对形而上之“道”的追问,也有对形而下之“技”的探讨,对诗歌研究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编辑:文涵   摄影:黄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