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吕进诗学讲坛”第8期之“旷野的诗意”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2-06-08 16:51:39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20225月27日下午三点,“吕进诗学讲坛”第8期讲座活动——“旷野的诗意”于北温泉兰草园举行。本期诗学讲座邀请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博物旅行家李元胜担任嘉宾,由中国新诗研究所梁笑梅教授主持活动。北碚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刘永女士、北碚区文联主席周洪玲女士,西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蒋登科教授、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教授,以及来自重庆新诗学会的黄干老师等人出席本次讲座。同时,讲座现场也吸引到众多诗歌爱好者与社会人士参与。

本期讲座以“旷野的诗意”为主题。李元胜老师详细且不乏深刻地为大家介绍了自身诗歌创作生涯。提到自己的80年代,他表示自己清楚地记得是从1981年开始写诗。但在他个人看来,直到1987年自己才写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诗《给》。李元胜随之解释说,之所以将《给》视为自身诗歌创作生涯的第一首诗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给》的呈现方式和当时诗坛有着巨大反差,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是李元胜作为诗人进入中国诗坛的一块敲门砖。其二,李元胜虽然从1981年开始诗歌写作然而1985-1986年,中间一年半的时间他是完全没有写诗的这个阶段,他彻底放空自己,旨在进行更广阔的技术性阅读。正因这段搁笔的经历,使得李元胜总结出写诗的一大经验:写诗要学会做减法,挑选最适合的方式去深挖细节,绝非一味的技巧堆砌。

随后,李元胜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他90年代的巅峰诗作《走得太快的人》。认为,如果从世界范围内考察现代诗,90年代我国现代诗创作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保持着整体领先的水平。在此大环境下,创作的这首诗歌既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改进自身写诗的技艺,细节更臻完善。在提到如何获取诗意及灵感时,李元胜借助“偶遇”二字为大家阐述了其野外采风经历。李元胜提到,自己正是通过大量野外经验的积累,从对动植物的每一次采风中获得一种感受自然的能力,努力成为和田野融为一体的人。

李元胜发言结束后,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如“野外工作途中最大的危险”“详细解读《给》为什么会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请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与经验,罗列几位有潜力的7080后重庆诗人”“对待生态保护的态度”……顷刻间,讲座现场充斥着大家各式各样的提问之声。对此,李元胜老师都一一予以耐心解答,且不乏幽默风趣的实例。此外,李元胜老师还寄语青年诗人:写作的前五年,一定要解决诗歌创作的技术问题,多阅读,锁定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与广泛研究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多研究同类型和同时代的诗人,从他们身上汲取养料,与时代同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讲座现场的良好氛围,诸多诗歌爱好者还踊跃上台,朗诵李元胜的代表诗作,如《给》《走得太快的人》《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等,为现场增添不少诗意。

最后,李元胜老师对中国新诗研究所表示感谢并与大家合影留念至此本场讲座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