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至2015年专兼职人员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2024-02-23 21:51:10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部分学术论文或咨询报告类部分成果(按发表时间排序)
|
序号
|
论文或咨询报告名称
|
第一作者
|
发表刊物/采纳单位
|
发表、采纳日期/期号
|
1
|
论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的范畴与形态
|
梁笑梅
|
文艺研究
|
2011.1
|
2
|
网络时代:诗的机遇与挑战
|
蒋登科
|
文艺研究
|
2011.12
|
3
|
传统的潜伏:苏雪林的文笔论和道德观
|
王本朝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01
|
4
|
论“美”作为新文学的尺度及其限度
|
王本朝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1.01
|
5
|
论镜子说谱系的图像意识内涵
|
肖伟胜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1.01
|
6
|
隋《谈薮》及其作者阳玠考
|
黄大宏
|
文学遗产
|
2011.01
|
7
|
抒情作为“主义”与新文学的自我认同
|
王本朝
|
江海学刊
|
2011.02
|
8
|
“表现说”的谱系、内涵及其身体转向
|
肖伟胜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1.02
|
9
|
现代文化政治冲突中的“母语认同”——德国浪漫主义母语观反思
|
张兴成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1.02
|
10
|
再谈杜甫“预测诗”
|
周睿
|
杜甫研究学刊
|
2011.03
|
11
|
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
|
代迅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1.04
|
12
|
作为“无物之阵”的流言与鲁迅的精神世界
|
王本朝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05
|
13
|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
|
王本朝
|
艺术百家
|
2011.05
|
14
|
明代泰州学派与“侠”略论
|
何宗美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05
|
15
|
清代宗室词人奕绘与全真教
|
胥洪泉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05
|
16
|
视觉文化的衍生与艺术史转向
|
肖伟胜
|
文艺研究
|
2011.05
|
17
|
图像意识的四种形态及其认识论阐明
|
肖伟胜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05
|
18
|
文化差异性与理论普适性: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美学发展战略
|
代迅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1.05
|
19
|
侠客的身体:金庸武侠小说身体叙述策略研究
|
寇鹏程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06
|
20
|
中国文论话语方式的危机与变革
|
代迅
|
文学评论
|
2011.06
|
21
|
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及其应对:跨文化比较诗学评议
|
代迅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06
|
22
|
历史化与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
|
王本朝
|
求是学刊
|
2011.06
|
23
|
视觉文化还是图像文化——对巴尔反视觉本质主义之批判
|
肖伟胜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1.06
|
24
|
评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
|
王本朝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1.07
|
25
|
“重写书法史”与艺术经典的泛化问题
|
张兴成
|
文艺研究
|
2011.08
|
26
|
谁有话语权?——《离婚》的反讽意味
|
王本朝
|
文艺争鸣
|
2011.09
|
27
|
论“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个人主义”话语
|
寇鹏程
|
学术论坛
|
2011.10
|
28
|
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
|
王本朝
|
江汉论坛
|
2011.12
|
29
|
《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
|
刘明华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2.01
|
30
|
释解殊不易,粗率生错讹——评卢兴基《顾太清词新释辑评》
|
胥洪泉
|
文艺研究
|
2012.01
|
31
|
诗歌与伦理的诠释性关系
|
余祖政
|
新诗评论
|
2012.01
|
32
|
清代宗室奕绘的古董收藏与诗词创作
|
胥洪泉
|
民族文学研究
|
2012.02
|
33
|
寻找政治:十七年时期歪曲话语的逻辑
|
寇鹏程
|
文学评论
|
2012.03
|
34
|
诗体重建视角下的何其芳
|
吕 进
|
诗刊
|
2012.05
|
35
|
“重庆诗歌讨论会”及其影响
|
蒋登科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05
|
36
|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歌的地理学关系思考
|
梁笑梅
|
南京社会科学
|
2012.07
|
37
|
诗歌语言的反抗神话
|
李子荣
|
文艺争鸣
|
2012.10
|
38
|
七十余年一卷诗
|
吕 进
|
中华读书报
|
2013.01.02
|
39
|
军旅诗人的襟抱
|
吕 进
|
人民日报
|
2013.03.01
|
40
|
学术创新与“诗学隽语”的生成
|
蒋登科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
2013.04
2014.01
|
41
|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潜翻译》
|
熊 辉
|
文学评论
|
2013.05
|
42
|
有关诗歌格调的几点思考
|
蒋登科
|
人民日报
|
2013.05.14
|
43
|
New Endeavor on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Classical Chinese Regulated Verse
|
周 睿
|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
2013.07
|
44
|
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
|
王本朝
|
中国社会科学
|
2013.07
|
45
|
作为文章的鲁迅作品及其教学
|
王本朝
|
语文建设
|
2013.11
|
46
|
仗马之鸣:1950—60年代悲剧观念的“说”与“写”
|
王本朝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3.06
|
47
|
当代诗歌的意象问题及其符号学阐释途径
|
李子荣
|
学习与探索
|
2013.07
|
48
|
“性灵”诗说与清代中后期词学演进
|
夏志颖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13.09
|
49
|
兵气拥云间
|
吕 进
|
解放军文艺
|
2013.11
|
50
|
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参照系
|
吕 进
|
泰华文学(泰国)
|
2014第69期
|
51
|
新诗“公共性”问题的学理背景
|
向天渊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4.01
|
52
|
抵制记忆与遗忘书写——沈从文创作心理论
|
魏 巍
|
文学评论
|
2014.03
|
53
|
七月派稀见刊物四种
|
张传敏
|
新文学史料
|
2014.03
|
54
|
论厉鹗词风之演进
|
夏志颖
|
中国诗歌研究
|
2014.04
|
55
|
论诗家语
|
吕 进
|
文艺研究
|
2014.05
|
56
|
意境及其历史命运
|
陈本益
|
学术月刊
|
2014.05
|
57
|
反讽时代的诗歌批评语言
|
姜永琢
|
南方文坛
|
2014.05
|
58
|
两种西化与两种西方美学:中国美学西化的运作机制
|
代 迅
|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
|
2014.05
|
59
|
语象与意象:诗歌的符号学阐释分野
|
李子荣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4.06
|
60
|
范成大与杜诗:一个官僚诗人的杜诗接受案例
|
杨理论
|
杜甫研究学刊
|
2014.06
|
61
|
论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的特征
|
熊 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大复印资料
|
2014.07
2014.10
|
62
|
顾太清《红楼梦影》中的佚诗佚词
|
胥洪泉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14.09
|
63
|
欧化白话文:在质疑与试验中成长
|
王本朝
|
文学评论
|
2014.06
|
64
|
白话文的说理优势:以朱自清的论说文体为中心
|
王本朝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4.06
|
65
|
沈从文小说叙事中的“突转”模式
|
王本朝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4.10
|
66
|
史诗性与当代文学的美学迷思
|
王本朝
|
求是学刊
|
2014.05
|
67
|
老舍与1950-1960年代文学的语言问题
|
王本朝
|
文艺争鸣
|
2014.04
|
68
|
《喀拉布风暴》:审美救赎的三个维度
|
王本朝
|
南方文坛
|
2014.03
|
69
|
白话文的说理优势:以朱自清的论说文体为中心
|
王本朝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4.06
|
70
|
沈从文小说叙事中的“突转”模式
|
王本朝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4.10
|
71
|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改造”叙事
|
寇鹏程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6
|
72
|
中国当代美学如何“进步”
|
寇鹏程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04
|
73
|
共鸣:一个更需重视的悲剧生成审美机制——从“中国无悲剧说”谈起
|
寇鹏程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01
|
74
|
焦虑:当代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症候
|
肖伟胜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5
|
75
|
论尼采思想的“美学转向”
|
肖伟胜
|
励耘学刊(文学卷)
|
2014.01
|
76
|
临摹的文化意义——兼谈当代书法临摹观的嬗变与误区
|
张兴成
|
书画艺术
|
2014.03
|
77
|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前瞻
|
刘明华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6
|
78
|
唐人元德秀仕履考——兼及《资治通鉴》系年和萧颖士生平问题
|
黄大宏
|
古籍整理学刊
|
2014.03
|
79
|
台阁体审美范畴释论: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
何宗美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1
|
80
|
《四库全书总目》纠谬——明别集提要五则
|
何宗美
|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
2014.07
|
81
|
高启诗文集辨证
|
何宗美
|
文献
|
2014.05
|
82
|
稗学津梁
|
何宗美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4.11
|
83
|
“浅斟低唱”考释
|
胥洪泉
|
文史杂志
|
2014.04
|
84
|
晚宋江湖诗派的诗学向度
|
杨理论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5
|
85
|
可怜身是眼中人——李贺读《铜仙人辞汉歌金》
|
夏志颖
|
语文建设
|
2014.01
|
86
|
文学风格:茅盾当代文学批评的美学底线
|
王本朝
|
文艺争鸣
|
2015.08
|
87
|
论“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进步”理念及其影响
|
寇鹏程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5.04
|
88
|
“十七年”《文学评论》中的“外国文学”研究
|
寇鹏程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5.04
|
89
|
植根在篆籀 润泽赖诗骚——著名学者、书法篆刻
家徐无闻
先生的艺术成就
|
张兴成
|
美术观察
|
2015.03
|
90
|
由想象力撕开的伦理裂隙——读唐人王建《当窗织》
|
黄大宏
|
古典文学知识
|
2015.01
|
91
|
“明文多贬词”现象辨——论正确的明文观与明文研究之突破
|
何宗美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5.01
|
92
|
《全清词·顺康卷》词牌勘误一则
|
胥洪泉
|
江海学刊
|
2015.01
|
93
|
周询手稿本《〈石头记〉说豉》考辨
|
杨理论
|
红楼梦学刊
|
2015.05
|
94
|
新汉学时代与中国新诗
|
吕 进
|
西南大学学报
|
2015.05
|
95
|
当代诗歌有效传播范式中地域文化的优势效应
|
梁笑梅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
|
96
|
摇摆于政治正确与文学正义之间
|
向天渊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5.1
|
97
|
身体视角与抗战文学
|
向天渊
|
西南大学学报
|
2015.1
|
98
|
“十七年”翻译文学的解殖民化
|
熊辉
|
文学评论
|
2015.4
|
99
|
中国文学的外译与国际认同
|
熊辉
|
光明日报
|
2015.3.30
|
100
|
论抗战诗歌的文体流变
|
熊辉
|
文艺争鸣
|
2015.8
|
101
|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语言的半殖民性与解殖民
|
熊辉
|
天津社会科学
|
2015.3
|
102
|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解殖民策略
|
熊辉
|
湘潭大学学报
|
2015.4
|
103
|
论抗战时期戏剧改编中的移植现象
|
熊辉
|
戏剧文学
|
2015.5
|
104
|
论抗战大后方对< 呼啸山庄>的译介与戏剧改编
|
熊辉
|
四川戏剧
|
2015.6
|
105
|
新诗创作应该尊重传统
|
熊辉
|
《星星》诗刊(理论版)
|
2015.7
|
106
|
“遗产”与“界碑”——《朱自清文集》出版论略
|
邱雪松
|
文学评论
|
2015.2
|
107
|
知识分子如何启蒙?------(阿Q正传)再解读
|
魏巍
|
兰州大学学报
|
2015.3
|
108
|
对“朦胧诗论争”中艾青立场的重新审视
|
蒋登科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1
|
109
|
梁上泉叙事诗三个维度
|
蒋登科
|
当代文坛
|
2015.3
|
110
|
对梁南“我不怨恨”情态书写的考察
|
蒋登科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5
|
111
|
隐藏了故事的“自叙传”——虹影诗歌的一种读法
|
蒋登科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5.5
|
112
|
积淀与创新:焕发《诗刊》的活力
|
蒋登科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5.2.11
|
113
|
诗人的诗之思
|
蒋登科
|
人民日报
|
2015.5.5
|
114
|
报纸文艺副刊与大后方抗战诗歌——以重庆版《新华日报》、《大公报》为例
|
张立新
|
文艺争鸣
|
20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