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举办学术会议 > 正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新诗及各体文学发展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4-17 18:13:38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新诗及各体文学发展青年论坛”,于2018年4月4日至6日在西南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等国内十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多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诗发展现状是本次论坛的首要议题。与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语境在促进新诗艺术和情思提升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新诗创作和批评还处于学理化归纳阶段。比如《上海文化》杂志社副主编张定浩认为,要正确理解新时期以来的诗歌,我们需要从文本内部入手,博采中外诗歌批评思想之长,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内容解读上;中央党校丛治辰就新诗与时代的关系作了新的价值评判,提出诗与时代关系的亲疏是决定其是否赢得受众的重要前提;西南大学熊辉教授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外国诗歌及诗人的接受问题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开放的时代语境使外国诗人的接受视域逐渐从单一的政治视角转变为多元的审美视角,并最终还原了外国诗人的丰富形象。新疆大学的王敏则关注到了新诗创作中的民歌传统,西南大学的魏巍勾勒出了新时期以来的少数民族诗歌现状。
     此外,重温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语境及其带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变化,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内容。西南大学李永东从分析《三寸金莲》这部作品出发,认为作者借小脚故事构设了历史之常与时代之变的文化寓言,我们“重返八十年代”除了重返整体性社会语境和文学氛围,还应重返地方历史和地方文化,对于津味小说研究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徐刚和杭州师范大学的夏烈围绕网络文学与媒介文化的变迁展开辨析,前者归纳了网络文学逐渐受到重视的原因,后者则提出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的王晴飞谈了图像时代的文学,认为图像的兴起并没有对文字书写的文学构成负面影响,反而是相映成趣。
      对青年作家的关注成为与会青年学者感兴趣的话题。吉林大学的李振从分析小说作品入手,认为改革开放之初的文学具有切入时代的叙事策略;河北省作协的金赫楠以阅读大量的青年作家作品为基础,提出年轻作家的创作所具有的叙事特征。《光明日报》文艺部的饶翔以女性散文家的作品为依托,指出时代及个人经验对女性叙述历史具有决定性影响。
     本次青年论坛肯定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诗及各体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其间提出的部分问题与经验对新时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